老人猝死街頭的悲劇,讓人扼腕。而事件暴露的“明哲保身”意識,更讓人警醒和深思。如何面對下一位“摔倒的老人”,將成為一道嚴肅的良心考題。
扶危濟困、扶老攜幼本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但近年來屢屢由扶老人引來的糾紛,已經讓“怕惹麻煩”成為人們揮之不去的心理障礙。特別是曾轟動一時的“彭宇案”,出手相助的好心人反被告上法庭,人們似乎由此得出結論:面對摔倒的老人,每一次伸手都意味著危險,每一分“自私”都是出于自我保護。
這無疑是對“好心無好報”的一種誤解。死生事大,人命關天,及時幫扶和救助任何一個有希望的生命是一種崇高本能,全社會也會對救人者以最大程度的支持和禮贊。具體到福州“圍觀猝死”案,事發(fā)現(xiàn)場圍觀者眾多,大家共施援手,事后即便遭遇質疑,也完全可以互相作證,避免麻煩。
如果以此借口對摔倒老人視而不見,那么碰到車禍受傷者、孕婦緊急生產等困難中人,同樣可以袖手旁觀。應當看到,助人為樂才是社會主流和常態(tài),河北邯鄲那位“我不訛人”的長者、江蘇南京那位“我自己跌倒”的老漢,抑或更多不被提及的被扶起后真誠的道謝,這樣的場景才更應該讓我們記取、珍惜和效仿。
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此時此刻我們對困境中的老人伸出援手,在道義層面上就如同幫助我們自己年邁的父母,在幫助或有一天也會跌掉了難以爬起的自己。相信善良總比邪惡多,熱心腸總比冷面孔好。就像冷漠和自私可以傳染一樣,每一個善念和義舉也將如春風化雨,浸潤心田。路見危難從“我”做起,哪怕幫一份小忙,出一份小力,一個和諧、互助、溫暖的社會環(huán)境就會踏步而來。